定 風 波  蘇軾

三月七日浙江省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狽,餘獨不覺。已而遂晴。故作此。

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

竹杖芒鞋輕勝馬。

誰怕  一蓑煙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

山頭斜照卻相迎。

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

 

我很喜歡蘇軾的詩詞,這位文人詩詞之中往往寓含著人生哲理……這一首詞,我特別的喜歡……

一、定力和持守

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」當詞人在相田途中的沙湖道上遇到突如其來的大雨,本來帶著的雨具已先叫人拿走了,這一陣當頭的急雨令同行的人都顯現出狼狽的樣子,蘇東坡卻「獨不覺」,一派輕鬆、毫不在意。從這小序就表現出蘇軾過人的定力與持守

一生光風霽月、磊落群、「揀盡寒枝不肯棲」的蘇軾,每當看似已經再難負載多愁緒時,往往就是他要「懸崖撒手」、「空際轉身」,以「神仙出世之姿」脫然塵表地輕躍痛苦深淵的時候了。故劉熙載稱蘇詞「厚,包諸所有;清,空諸所有。」也因此蘇軾一方面敏而深切地捕捉人生共有的無常感、逝水流年等無形咬人心的感傷情緒;另方面又當之以無限開朗的胸襟,消解愁緒於形,既能婉轉纏綿、幽微曲折,又常「合其道於詩文」。是故蘇詞每每兼具人生感慨與通達事理的瀟灑於其中,是一種「天風海濤之曲,中多幽咽怨斷之音」的特有風格。

二、知足與

「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」所謂的「知足」,不是那種顢頇的、庸碌的、不思進取的滿足;而是能夠珍視目前自己所擁有的,並且藉著它讓自己積極前行。蘇東坡說:我雖然沒有馬,然而穿著草鞋,拄著竹杖,在這風雨橫行的沙土路上,它們讓我覺得輕快,要比騎馬舒服自在多了,反映了他一分知足自得的個性。後邊他又說「誰怕?」怕什麼呢?沒有什麼好怕的!就可見他在知足之中的前。不需要欲望的滿足,不必等待條件,我依然能夠舉步向前,這點小小的風雨有什麼值得可怕的,人的一生,不知要經過多少風風雨雨呢?

一蓑煙雨任平生」這句話語意雙關,自然界之風雨既不能困擾其身,政治上的風雨也已幾番經歷,榮辱得失,不於心,畫龍點睛地表現出作者的胸懷、抱負。蘇軾本人以這種態度來對待坎坷不平的遭遇,正是這種較穩定的心態,才使他度過了一次的難關而始終沒有垮下來。至此,一個在人生道路上泰然自若的詞人形象,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。所以想了解蘇軾,就先得了解他這種修養的境界

三、了悟和豁達

「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。」當經歷了風雨,感到寒冷難的時候,忽然間一抬頭,看見了山頭那邊夕陽的斜照,溫暖的餘暉驅走了寒意,心中立刻升起一種親切和溫暖的感覺,終於送走了厄運,迎來了光明,真是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,怎麼不使人愉悅欣喜呢

蘇軾對宇宙之間的循環有一種通觀,一種了悟,知道下雨之後終會放晴,歷史上的盛衰興亡變化即是如此,他說「苦雨終風也解晴」(<六月二十日夜渡海>),經過了這麼長久的雨和狂暴的風,上天終於也知道還給我一個天晴的時候了。一邊是春寒料峭,一邊是陽光溫暖,這是寫景,也寄寓了作者的人生體驗,人生常常是這樣,在逆境中找尋希望,在寒冷中蘊含溫暖,在患難中會有喜悅,那麼逆境有什麼可怕呢?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體會

四、悠然與自在

「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」是說回頭看看過去,自己在風雨中一路走來的地方,他現在悠然自在地走自己的路,走向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地。在他的心中,既沒有風雨,也沒有晴天。也就是說,蘇東坡現在已經超越在風雨陰晴之上了

對於東坡,人們熟悉的是達超脫的形象,能順處逆境,視貶謫為遊,以貶謫之地為「故鄉」,但凡「此心安處,便是吾鄉。」蘇軾超的人生觀想,飽含著高度哲理與悲情懷的內在實質中,展現出它獨具的特殊性,而或許正是由於此種即與離須並行而不悖的特殊性,蘇軾的文學方才呈顯出多重面向的美感,是在千年後,仍然以其生命與文學震撼世人的力量所在。

 

每次讀這首詞都有不同的感受……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eachild2014 的頭像
    beachild2014

    beachild2014的部落格

    beachild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